两代天才少女命运却截然不同,特长培养和快乐童年如何兼顾
在家上世界名校通识课
点击标题下方“少年商学院”关注
文|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
刚过去的小长假里,我看了不少电影,其中,我最推荐的是“美国队长”克里斯·埃文斯主演的——《天才少女》,故事暖心,寓意深刻,豆瓣上接近4万人评价,均分达到8.1,好于80%的家庭电影:
故事开始于一场悲剧——天才数学家、单亲妈妈黛安生下女儿玛丽,不久后就自杀了,黛安的弟弟——弗兰克满怀悲伤,带着玛丽离开了波士顿,“逃到”了一个安静的小镇,做着一份没有医疗保险的工作,生活穷困潦倒……
在抚养过程中,舅舅发现了玛丽的超强数学天赋。换作一般人都要乐坏了,舅舅却反其道而行之,不仅没有开发玛丽的天赋,还千叮万嘱她,一定要把天赋隐藏起来。
直到玛丽上学,她远超同龄人的数学思维再也无法隐藏。这时,玛丽的外婆出现了,她住好房子、收入高,还是剑桥数学系高材生,有强大的财力和精力好好栽培小玛丽,但舅舅坚决不答应,一场抚养权的争夺战揭开帷幕……
这是虎妈教育和羊爸教育的一次正面PK。片子不休不倦地探讨了怎样正确地养育孩子,从各个细节提出疑问,又用各种情节推动我们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。
这是一个关于如何教育天才的故事,但从教育理念到人生价值观,都具有普遍意义。
你一定能成为你妈妈
“虎妈”阵营代表人,是玛丽的外婆。
前面谈到,玛丽跟着舅舅,日子过得非常简朴,但外婆出现后,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
见面礼就是高级的苹果电脑,周末是去波士顿度假——看到了心之所向的大都市,看到了梦寐以求的三角钢琴……甚至去了全球顶尖学府——麻省理工学院,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的玛丽,仰望着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们的照片都惊呆了。
那里的数学教授还专门给她出了一道大学生水平的题目,但玛丽琢磨了很久,都还没有想出来,正当外婆气冲冲地带着玛丽离开的时候,玛丽却道出了真相,“这道题根本不用解,因为本来就是错的。”
错愕的外婆把玛丽带回课室,后者纯熟地在数字前加上了根号,在没有任何计算器帮助的情况下,快速算出了答案……
这些开挂的瞬间,观众看着都爽,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外婆稳拿小玛丽的抚养权时,玛丽却对社会福利人员说,“我喜欢外婆,她跟妈妈很像。但我不想和她一起住,因为她太专横了。”
原来,玛丽的妈妈黛安,当年的数学天才少女,之所以自杀,正是因为受不了这种专横的教育。
从小,黛安就被妈妈囚禁在数学里,没有去过舞会,没有看过体育赛事,没有去过社区游泳……普通小孩应该有的普通生活,黛安就是没有,因为在她妈妈看来,她是肩负数学使命的,只要争分夺秒,就一定能获得让世界瞩目的成功。
你一定能成为你的妈妈!你一定要成为你的妈妈!——与外婆短暂的相处后,早慧的小玛丽,其实已经看清了外婆的目的。她知道,外婆其实并不是要抚养自己的外孙女,而是要抚养一个天才少女。
(外婆在法庭上为自己的“虎妈”教育辩护)
毫无疑问,外婆能带领小玛丽收获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但她永远不会倾听孩子真实的内心,因为她觉得没有必要,“将来孩子就知道,我是为她好。”
相信孩子快乐就好
孩子到最后不一定快乐
可学业、事业,又怎么会是人生的全部?成功的教育,又何止是在学业、事业上全力支持?教育,应该是一种全方面的关怀,是带孩子去领略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品味一个个美丽的瞬间,一次次细小的感动。
反观“羊爸”阵营代表人——舅舅,就像小玛丽说的,“他在知道我聪明之前,已经很喜欢我了。”在舅舅眼中,小玛丽就是个最平凡不过的小女孩,应该练习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,而不只是解数学题。
小玛丽第一天上学时,就在课堂上解答出57乘以135的答案,还顺带开了个方,身边的小伙伴都惊呆了,她禁不住得意起来,大声吆喝校长:“打电话给我的舅舅,让他把我从这里接走!”
把玛丽接走后,舅舅没有立刻说教,而是把玛丽带到了海边。接着,他用一贯充满智慧的语言,让玛丽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:“你不是因为主动发言而被罚的,而是因为不尊重校长被罚的。”后来,小玛丽就懂得主动和同学老师打招呼。
又有一次,在校车上,一个小男孩拿着自己费尽心思做好的、非常精美的手工作品,踉踉跄跄地走上车,没想到,一个坏坏的小胖子却故意绊倒这位小男孩,整个手工瞬间被毁……仗义的玛丽看到后,气急败坏地拿着一本厚厚的书,一把砸到小胖子的头上,场面“惨烈”,校长也出面,劝退玛丽。
(被玛丽打伤的12岁小胖子)
这时,舅舅却异常激动,但不是哀求校长,而是为玛丽辩护:“打人是不对的,我很清楚这点。但一个12岁的孩子欺负一个7岁的,只有她站出来?你知道这样做多让我骄傲吗?”
虽然舅舅不能提供给玛丽优渥的物质环境,却在精神上做到了富养。
他懂得蹲下身子和玛丽交流。
当玛丽怀疑自己影响了舅舅的私生活时,舅舅没有解释说没有,而是说了一句,“我那个时候说的话(玛丽撞见舅舅和老师约会,舅舅一时尴尬对玛丽说了一些气话),就好像你之前因为我没有给你买钢琴,而说我是个坏舅舅一样。”
他懂得拨开云雾看见玛丽的内心。
外婆为了打赢官司,找来玛丽的生父,这让玛丽第一次发现,原来自己是被爸爸抛弃了的人,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哭,这个时候,舅舅把她带到了医院,一直等,直到医院里的另一群人,因为接生成功的消息而兴高采烈、手舞足蹈的时候,对玛丽说,“你出生的时候也是这么开心。”
……类似的暖心的细节非常多。而他之所以如此用心地照料玛丽,除了对玛丽的爱,更缘于姐姐黛安的嘱托——让玛丽像普通人一样快乐成长。
这个嘱托听起来很简单,但在曾经的天才少女——黛安身上,却始终实现不了。自杀前,黛安最渴望的,就是“普通”,这种“普通”,不是碌碌无为,而是拥有完整人生,能有朋友、能玩耍、能开心享受平常人所拥有的喜怒哀乐。
她已经为了母亲的期待付出了一生,更不忍心女儿踏上和自己一样的路。
但舅舅这种“快乐就好”的教育,却也慢慢走入了另一个极端——当天才学校向玛丽发出奖学金邀请,学校校长也强烈建议把小玛丽送进去时,舅舅再三拒绝。
为了带玛丽逃离外婆身边,他付出了很多,他也隐藏了自己的天赋,放弃大学助教的身份,从事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,还故意克制玛丽的数学才华,不让小玛丽去学习与之智力水平匹配的知识……
但玛丽真的喜欢这种生活吗?不是的,她在学校过得不快乐,她在6岁时,就能读完大学水平的数学书,能对“德国如果脱欧”的经济影响作出独到的评论,却得在小学的课堂上,学习完全没有挑战性的知识,也无法与同龄人成为朋友。
这种看似快乐的普通生活,何尝不是一种折磨?舅舅以“追求幸福”之名掩埋玛丽的天赋,何尝不是另一种专制?
最好的教育是成就个性
既然两种教育观都是有失偏颇的,那抚养权究竟应该交给谁呢?玛丽的官司满满陷入了僵局,连法官都无法作出裁决,只好先把玛丽判给一个寄宿家庭抚养。
这是一段宝贵的冷静期,两个大人的成长让人动容。
外婆一开始还坚持自己原来的套路,请了好几个大咖老师,包围着玛丽,一字一句辅导玛丽,玛丽不快乐?没关系!但当她拿到女儿的遗物——一份对一个数学世纪难题的解答报告时,她愣住了,这是她多年的心愿,她对女儿的鞭策,正是为了完成这道难题,但女儿却留下遗嘱——必须等自己的妈妈死后,才能把这个公布出来!
原来,女儿至死都是埋怨自己的,自己多年的精心栽培,竟是把女儿推向死亡的导火线。
而舅舅也开始质疑自己,“让玛丽过上平凡人的生活,真的是正确的决定吗?”并终于明白,玛丽的天赋太过夺目,根本无法被隐藏,于是,他把玛丽送进了天才学校,接受合适的教育,而在课后,他一如既往带玛丽K歌、出海、逗猫……
(玛丽在天才学校与成年人一起上课)
这一家人,在目睹了天才的坠落之后,终于找到了一种最好的方式,来呵护孩子。
这部电影,和《摔跤吧!爸爸》很像(点此阅读该片影评)。但我认为,它所提示的教育命题,其实更适合中国家长讨论。
因为在这里,像玛丽外婆这样的家长,可谓遍地开花,尤其是在一线城市,父母争相夺取更多教育资源,让孩子辗转于五花八门的学习班、补习班之间,一个平凡的童年,竟也成了奢侈品。
但要还孩子一个平凡快乐的童年,也不需要走入玛丽舅舅一开始的极端,对天赋视而不见,对孩子的进取消极打击。
将二者综合起来,当然不简单。就孩子的教育,有原则地控制,比起无原则地放手,当然要难得多。但再难,其前提都是不变的——就是足够了解我们自己的孩子。
当孩子荒废时间,意识不到今天的积累对今后的发展有何意义时,做一些引导,鼓励他去做好每件看似无用的小事。当孩子对人生迷茫,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,做一些预判,作为人生挚友给他一些建议。
引导也好,建议也好,口吻不再是“我这是为你好”,而是“你如何追求你想要”,我们顺势而为,帮孩子发现自己的本心,他们自然能勇敢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。
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